徐灿《踏莎行·初春》赏析窦凤才 【原作】 踏莎行·初春——[清]徐灿 芳草才芽,梨花未雨,春魂已作天涯絮。晶帘宛转为谁垂?金衣飞上樱桃树。 故国茫茫,扁舟何许,夕一片江流去。碧云犹叠旧河山,月痕休到深深处。 【注释】 踏莎行:词牌名。莎,音suō。 春魂已作天涯絮:春天的精灵已化作柳絮飘向天涯。春魂,春之精灵。 晶帘:水晶垂帘。 金衣:指黄莺。 故国茫茫,扁舟何许:故国不知消失在何处,任凭小舟漂流,不知将飘向何处。故国,指明朝。 碧云犹叠旧山河:美丽的碧云,覆盖的仍是原先的河山。表示山河依旧,却已改朝换代。 月痕:月影,月光。 【古诗今译】 芳草才吐新芽,梨花刚刚开放,春天的精灵却已化作柳絮飘向了天涯。黄莺已经飞上樱桃树,晶莹剔透的水晶垂帘还为谁垂挂? 如今故国已不知消失在何处,犹如漂泊的小舟,夕的残照,不知自己将飘向何处。白云悠悠,笼罩的仍然是过去的河山,却早经改换了朝代。明月啊,请不要再照耀那河山的深处了吧! 【赏析】 徐灿,明末清初女诗人,字湘苹,江南吴县(今苏州)人。其夫陈遴为明崇祯进士,入清后官弘文院大学士,后坐罪流放。徐灿精通诗文书画,填词得北宋风格。作品有《拙政园诗集》等。 本篇是徐灿最负盛名的一首词作,它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。在芳草初发的早春时节,诗人面对明朝灭亡,清人入主中原的事实,触景生情,心中茫然无限。 “芳草才芽,梨花未雨,春魂已作天涯絮”,前两句写的是初春景象,是客观的写实之笔,可谓传神至极。这本来是个春愁还远未滋生的时节,可徐灿笔下却是一片萧索,几多伤情。“春魂已作天涯絮” 当为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幻境。“春魂”言其悲凉,“‘天涯絮’则隐隐逗出‘山河破碎风飘絮’之感”。“晶帘宛转为谁垂,金衣飞上樱桃树”,是疑惑、跌宕之笔,亦言诸多伤悲。故国已亡,“春魂”已去,心中充满伤感落寞,即便是“晶帘宛转”,“金衣”啼树,又有何心绪观赏呢! “故国茫茫,扁舟何许,夕一片江流去”,故国沦亡,身世浮沉,夕残照漫洒一江,终究将归往何处?那一叶扁舟又在何处呢?心中不免充满茫然。 “碧云犹叠旧河山,月痕休到深深处”,今日诗人面对的不仅仅只有天边那一轮夕,还有悠悠碧云下依稀可见的旧日的山河。诗人不希望那无情的月光照到山河深处,免得勾起心中的痛伤!
这就是徐灿笔下的初春。作品上阙景中寓情,下阕情中带景,章法井然,笔致蕴藉,传承了沉郁悲凉的时代感,因而获得当时以至于后世的高度评价。(2009-7-8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