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少之为病,口苦、咽干、目眩①也。【注释】①目眩:头晕目眩,视物昏花。【译文】少病的主要症候,是口苦、咽喉干燥、头晕目眩。【评析】本条为少病提纲。【原文】少中风①,两耳无所闻,目赤,胸中满而烦者,不可吐下,吐下则悸而惊。【注释】①中风:此处当是感受风热之邪。【译文】少感受了风邪,两耳聋听不到声音,眼睛发红,胸中满闷而烦扰不宁的,不可用吐法和下法;如误用吐下,会引起心悸和惊惕的变症。【评析】本条讲少中风的主症与治禁。足少之脉,起于目锐眦,走耳中,下胸贯膈,风热之邪随经上扰,壅遏清窍,则耳聋目赤,少经气郁滞,则胸中满而烦。并不是有形实邪,当然不可用吐法和下法。如果误用吐下,势必损气耗液,引起心悸、惊惕等变症。【原文】伤寒脉弦细,头痛发热者,属少。少不可发汗,发汗则谵语,此属胃。胃和则愈;胃不和,则烦而悸。(一云躁)。【译文】外感病,脉象弦细,头痛发热的,是症属少。少病不能用发汗法治疗,误发其汗,津液受损,津伤胃燥,邪传明,就会出现谵语。若通过治疗,胃气得以调和,则会痊愈;若胃气不和,则会出现烦躁、心悸的变症。【评析】本条讲少伤寒的主脉和治禁,以及误汗的病变转归。本条也是讨论脉症合参的辨证方法。三病都有头痛发热,但脉有不同,太病为正气抗邪于表,其脉必浮;明病为热势炽盛而正气不虚,其脉必大。少病当从表入里的过渡阶段,邪已去表故脉不浮,虽化热而热势未盛,故脉不大,而是脉象弦细。因此根据脉弦细来参合头痛发热,就可以确诊为病属少。病不在表,自非汗法所宜,所以有不可发汗之禁。误汗则津液外越,里热更炽,于是胃燥成实而发生谵语。【原文】本太病不解,转入少者,胁下硬满,干呕不能食,往来寒热,尚未吐下,脉沉紧者,与小柴胡汤。【译文】原患太病,未解除,病邪传入少,出现胁下痞硬胀满,干呕,不能进食,发热怕冷交替而作,若未使用涌吐或攻下法,而见脉沉紧的,治疗时可用小柴胡汤。【评析】本条讲太病转入少的脉症和治法。本条首先提出本太病不解,转入少,表明是自太传来。胁下硬满,干呕,不能饮食,往来寒热,无疑为少的主症,可是脉却非弦细,而是沉紧,脉与症不符。脉沉紧,一般应是少里寒,而不是少病,此时的脉沉紧,乃与太病脉浮紧相对而言,特提出尚未吐下,这是结合问诊,极有参考价值。若是经过吐下,沉紧则可能是正伤邪陷于里;未经吐下,只表明邪已内传,但不是邪陷,况且少主症已具,脉症合参,因此断为邪在少,可治以小柴胡汤。似乎是舍脉从症,实际上仍是脉症合参,具体分析,不应仅就表面简单理解。【原文】若已吐、下、发汗、温针,谵语,柴胡汤证罢,此为坏玻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。【译文】假使已用过催吐、泻下、发汗、温针等治疗方法,病人言语谵妄,而柴胡汤症全不存在,这已成为坏玻应详审其属于何种误治的病变特点,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治疗。【评析】本条说明少坏病的治则。少病治宜和解,汗、吐、下、温针,都应禁用,不管误用哪一种方法,都会引起变症。谵语,就是误治的变症之一,还会有其他变症。从“柴胡证罢,此为坏脖,可见不是专指谵语,应该遵循救误的原则,“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”。本条经过误治,柴胡症已罢,就不是柴胡汤所能主治,所以说以法治之。【原文】三合病,脉浮大,上关上①,但欲眠睡,目合则汗。【注释】①上关上:脉象浮大而长,从关部上至寸口的意思。【译文】太、明、少三经同时皆病,其脉浮大而弦直,只想睡眠,眼睛闭合则会出汗。【评析】本条讲三合病的脉症。太、明、少三经同时俱病,为三合玻脉浮大,浮为太之脉,大为明之脉,上关上指脉形弦长,为少之脉。但欲眠睡,颇似盛虚的少病,但少盛虚,脉必沉而微细;本症脉浮大弦长,可见绝非少,而是枢机不和。且少病必是无热恶寒,本症必有热见症,不难区别。至于目合则汗,亦缘于少半里之热,目合时卫气行于而里热甚,表不缴,因而热迫液泄,腠理开而盗汗出。少为枢,外邻太,内接明,三合病,以少为主,所以盗汗责之少胆热,而与明热盛的自汗出病机有着浅深轻重的不同。【原文】伤寒六七日,无大热,其人躁烦者,此为去入①故也。【注释】①去入:去表入里的意思。【译文】病伤寒六七日,体表没有大热,病人躁扰心烦不安的,这是外邪去表入里的缘故。【评析】本条讲据症推断病理转归。表为,里为,无大热谓表无大热,与麻杏甘石汤症无大热的性质一样,烦躁不安,由于里热炽盛,这是邪已从表入里,所以说“去入”,这是通过前后病情比较并根据现有症候分析得出的结论。也有认为去入是症转为症,但是从整个病程来看,却很少这种可能。无大热不等于无热,可见理解成症是不确切的。【原文】伤寒三日,三为尽,三当受邪,其人反能食而不呕,此为三不受邪也。【译文】外感病第三天,邪气已传尽三经,应当传入三经。此时,若病人反而能够饮食而不呕吐的,是邪气未传入三经。【评析】本条讲胃和能食,外邪不会传入经。此条与太病篇第五条“伤寒两三日,明、少证不见者,为不传也”的一精一神是一致的,旨在强调病情传变与否,不应拘于日数。所谓伤寒三日,三为尽,三当受邪,乃是计日传经的传统旧说,实际很少这样,绝对不可拘泥。病情的传变与否,以及如何传变,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,今能食而不呕,表明胃气调和,邪就不会传入三,从而断定三不受邪,这对于病变转归、病势进退的预断,具有普遍意义。【原文】伤寒三日,少脉小者,欲已也。【译文】伤寒三日,病在少,脉象小的,为病将转愈。【评析】本条讲少病脉小,为将愈之候。根据《素问・热论》,伤寒三日,应为少受玻脉小是对脉大而言,《素问・脉要一精一微论》曰:“大则病进。”脉大标志着邪气盛,故为病进;今脉小,则邪气不盛,所以为欲愈的征象。但必须症势亦见轻减,庶为欲愈;否则,脉虽小而症势加剧,则为邪盛正衰,而不是愈候。【原文】少病,欲解时,从寅至辰上。【译文】少病即将解除的时间,多在早晨三时至九时之间。【评析】本条讲少病欲解的大概时间。少属木,配四时则旺于春,配一日则旺于寅卯辰时,约在黎明或早晨,所以少病欲解,多在这段时间。